客服热线:181 2135 3183

寻访海油劳模 | 与中国海洋石油开发的几个“第一”连在一起

   2021-05-07 224 0
核心提示:中国海油的发展史是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史的缩影,凝结着海油人在海上特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基因。劳动模范作为海油人敢为
    
 中国海油的发展史是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史的缩影,凝结着海油人在“海上特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基因。劳动模范作为海油人“敢为天下先”的杰出代表,是“海上特区”与“红色基因”紧密联结的生动诠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展现中国海油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成长的历程,凝聚海油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中国海油”微信公众号开设“奋进百年 蓝海记忆·寻访海油劳模”栏目,讲述中国海油劳动模范“传承红色基因 深耕蓝色国土”的精彩故事。
 
上期我们重温了用几十年,干好检修小岗位的施时楷(点击回顾)的故事,今天介绍的这位老党员,在46年的时光里,把自己全身心地交付给我国海洋石油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祖国的蓝色国土上。他就是——
 
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
 
刘立名
 
难舍难分那片海
 
刘立名这个名字,总是和辽东湾的海和那片海上的绥中36-1油田绑在一起。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刘立名最难忘的就是他身为绥中36-1项目经理的那段岁月。1965年,16岁的刘立名来到天津大港油田,两年后成为一名专业队员。他的身影与中国海洋石油开发的几个“第一”连在一起:
 
1970年,因为开发海洋的需要,他随所在单位成建制地转到海洋石油勘探指挥部,成为中国海上第一座平台的修井工人。
 
1982年,中国海油与日本公司合作,迈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的第一步时,他在中方对等机构中从事勘探、开发工作。
 
1988年,在我国第一个按国际标准自主开发的海上稠油油田项目中,刘立名是项目经理。
 
海油人曾为绥中36-1油田这举世瞩目的发现而兴奋,但也为它的开发难度而担忧。油田大、处于冰区、油稠,开发过程处处是困难。但海油人还是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把它开发起来。
 
1993年4月,绥中36-1油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渤海明珠”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制造进入了关键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工期延迟了。要想按期投产的话,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往常3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项目组驻厂人员心急如焚。5月6日,刘立名在新加坡开完方案审查会后立刻搭乘回国的飞机,凌晨3点到家的他仅休息了几个小时,7日中午就飞赴上海。
 
他这一猛子扎下去就是4个月。到7月末,留给调试工作的时间仅剩一个月,工期十分紧张。那段日子,他从未在凌晨12点前入睡,连轴转也是常有的事。1993年8月31日,绥中36-1油田A区投产。1995年6月,试验区全面投产,年产量逾百万吨。投产后,本来就不胖的刘立名,体重又掉了十来斤,妻子和孩子看着回家的他,一时不敢相认。
 
作为一个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光有拼命苦干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几亿美元的投资,在任何一处控制不好都会造成惊人的额外开支,这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既懂设计、安装等专业技术,又需具有全局观念和经营头脑。刘立名参加过中日合作的埕北油田平台设计和建造,并担当重要角色,为当好绥中36-1项目经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
 
40岁出头时,刘立名已经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工程部负责人,在别人看来似乎一帆风顺,但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刘立名坦言:“参加工作这许多年来,我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没感到轻松,领导总是在我能挑100斤担子时,交给我120斤的担子,如果说我今天在工作上有些微成绩的话,我首先要感谢他们。”就像“渤海明珠”号系泊在海上一样,刘立名也把自己系泊在海洋石油这根“将军柱”上,几十年如一日,难舍难分。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中石化楚雄石油积极推进税控云平台建设助力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

上一篇:

铜是“新的石油”低库存或使价格2025年飙升至2万美元!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