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的争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的14个主要产油国终于在11月 30日就减产问题达成一致。这是自2008年以来OPEC的首个减产协议,约定将日产油量减少120万桶,OPEC国家合计产量降至每日3250万桶。协议自2017年1月1日生效,限期6个月。同时,俄罗斯也承诺日减产30万桶。受此影响,国际油价一度飙升超过10%,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和布伦特(Brent)原油分别达到49.82美元/桶和52.24美元/桶,一举刷新了今年10月以来的最高位。
OPEC曾于9月在阿尔及尔提出减产的框架协议,当时由于沙特与伊拉克、伊朗就是否得到豁免以及减产依据等问题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导致外界在本次会议前对减产协议的达成疑虑重重,尤其临近会议召开,原油价格更是受到各方消息的影响震荡不断。仔细分析本次减产协议可以发现,OPEC设定的目标产量采纳了阿尔及尔提出的产量(3250-3300万桶/日) 下限,降幅之大超出了预期。沙特日产量减少48.6万桶,一力承担了减产量的40%。不难看出,长期低迷的油价使其国内财政压力巨大,沙特不得已采取了从保份额向保价格的策略转移。而此前被外界认为协议达成最大的两个障碍———伊拉克和伊朗,也同意分别减产21万桶/日和冻结产量至380万桶/日 (相当于受制裁前的水平),都为减产做出了贡献。
此外,俄罗斯15年来首次参与OPEC减产行动,且承诺的额度相当于非 OPEC国家合计减产总量的二分之一,为减产协议达成增添了一颗定心丸。另外,本次OPEC建立了监督委员会来“监控”未来减产进程,令协议看似更有威慑力和公信力。可以说,这份OPEC协议已超出了外界对于减产幅度、期限以及质量的预期。在原油市场逐渐被美国、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主导之际,减产对油价的提升也重新确立了OPEC的影响力。因此,短期来看,乘着“减产”的东风,此前低迷的油价将会保持一段时期的上扬和高位稳定,尤其是到2017年下半年,全球原油供需或将得到平衡,甚至有机构预测,2017年原油价格有望突破60-65美元/桶。
然而,在油价狂飙的同时,我们却不能忽略减产背后的“隐忧”。首先,抛却OPEC内部糟糕的纪律不提,假设本次参与减产的国家在监督委员会的监控之下都能履约,市场反应良好,油价上升。不过一旦油价回到55美元/桶,美国页岩油企业便可以获得12-18个月的58-60美元/桶左右的套期保值。正如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所说,“如果油价重返60美元关口,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将大幅提高原油产量,因为这样的价格足以帮助美国页岩油产商重启搁置的石油钻井。”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美国几大页岩油产区全部进入大规模复产,届时全美将形成50-80万桶/日以上的原油增量,OPEC的全部努力必将会被削弱,油价又将难以掌控。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则是来自需求侧的中国。此前我们借助低油价的有利条件,大量进口原油以完善战略原油储备计划,而这一行动对原油的价格格外敏感。有专家认为,一旦价格上涨,我们可能就会减少进口原油甚至是停止进口,这必将会对全球供需造成一定影响。
综合来看,时隔8年OPEC再次减产,对近期油价的提升作用显著。而与历史上任何一次减产所不同的是近年来美国页岩油对全球市场份额的影响,因此中短期油价变动都不会超出一定的波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