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1 2135 3183

央行提了四年区域性风险这次没再提 更应关注系统性风险

   2016-08-08 23 0
核心提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2年以来,这一表述出现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十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2年以来,这一表述出现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及 纲要中。但在央行上周五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里,其中的“区域性”被删除了,成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除此之外,央行的这份报告还释放了大量信息,包括在报告的专栏中称,“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 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这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央行“隔空回应”了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此前“降息降准”的建议。

  “把‘区域性金融风险’删去是一种科学的纠正”、“降息对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具有明显刺激作用,因此目前没有降息的必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上述令市场“脑洞大开”的报告热点采访了多位首席经济学家,试图给市场描绘一张“货币真相解析图”。

  “区域性金融风险”4年来首次被删

  不同于2012年以来的表述,央行报告里多处提及“金融风险”时未提“区域性金融风险”,均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区域性金融风险”被删是因为目前不存在区域性金融风险吗?

  “我认为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报告忘了写,是偶然现象,虽然概率极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二种是,这一表述从2012年开始已经说了4年,央 行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针对以上疑惑,麦格理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出现区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也许从政 策制定者的角度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目前中国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远大于出现区域性风险。换句话说,当前更应该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是金融发展的结果,过去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不发达,所以区域性金融风险比较明显。”海通证券(15.280, 0.07, 0.46%)首席经济学 家李迅雷告诉本报记者,“随着金融的发展,现在金融的区域概念越来越淡,大部分的金融都是全国性的,金融的业务、交易都是在全国性地发生。”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金融风险系统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把“区域性金融风险”删去是一种科学的纠正。

  “一直以来,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是有问题的,一般而言,国际上认为风险都是系统性的,因为金融风险一旦爆发,比如股灾、汇率波动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区 域性的。这次的表述更为科学。”伍戈表示,“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压力不小,债券违约等各种风险正处于高发期,金融风险系统化的特征更为明显。”

  “现在中国存在的风险主要是资产泡沫还有债务,所以现在债务风险点主要是信用债和银行的坏账。资产泡沫的风险主要是房地产和股市。”李迅雷对本报记者 表示,不用过多担心汇率风险,“在所有的风险当中,汇率的风险是比较低的,汇率所对应的风险是外债,中国的外债算比较低,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汇率风险。”

  东方证券(16.350, 0.01, 0.06%)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局部区域风险还是有一定释放的空间,一部分传统资源型企业、资源型区域可能会面临信用风险上升和违约等,这有可能成为较大风险的源头。

  “一方面,央行对打破刚性兑付,以及风险释放的容忍程度在增强;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核心国家战略的地方,可能出现风险的概率就会上 升。”邵宇表示,如果央行允许一部分区域风险暴露,央行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统性风险方面。系统性能够影响全国市场——汇率、房价、股市、债市。当然,哪 里有泡沫哪里的风险就会更大。

  资产泡沫到底在哪里

  谈到系统性风险就不得不提资产泡沫。值得关注的是,报告首次提到“抑制资产泡沫,降低宏观税负”。这似乎呼应了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降成本”方面提到的“抑制资产泡沫”。

  虽然报告未具体指出泡沫存在于哪些方面,但此前多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均认为,房地产确实存在泡沫。

  “最重要的还是杠杆作用,因为房地产作用是双重的,新房销售会带来经济增长;如果存量房产炒作,泡沫会增加。”邵宇表示,“央行宏观审慎操作对降低杠杆有一定作用,因为刚进行过首付的调整,显得政策过于频繁,但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做总量的风险管控。”

  伍戈认为资产泡沫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从上半年看,资产在包括房地产、螺纹钢、债券等市场之间不断流动,很难讲一定是哪个市场有泡沫。”

  伍戈表示,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资金转向了资产市场,在特定时间有特定市场,不仅仅局限于房地产。

  李迅雷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坏账对应的是债务风险,还有信用债。“《人民日报》5月9日的权威人士访谈中提到了房地产泡沫。前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是讲资产泡沫风险,这也是长期存在的,短期内不会立刻爆发,所以现在直接体现为金融市场过度活跃。”他说。

  李迅雷解释,所谓的金融市场过度活跃是指当前一些银行的通道业,比如银行委托理财等方面过度活跃,也就是说,现在大量资金集中在金融领域里,表现为 M1(狭义货币)的规模过大、增速过高。本来以为钱到了企业这个层面,应该是跑到实体经济中去的,没想到企业存款大量增加后,也去投资理财,这样的情况我 们叫脱实向虚。第二方面的表现是,民间的理财机构越来越多,这些也是通过各种加杠杆的方式来吸纳社会资金。第三个方面表现为,债务、债券的违约,信用债的 违约,主要集中在国企、央企。

  专门谈及频繁降准的弊端

  央行报告还在“专栏4 资产负债表与宏观分析”部分提到,“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这令人想起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前不久发文建议“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但文章发布当天晚些时候,这一表述又被删去。

 

 “央行对降准备金的考虑,也是对前期发改委建议的呼应。从职能而言,发改委谈论降息降准是超越其职能范畴的,每个部门应各司其职,发改革不应该过多谈论央行的事。”伍戈将报告中这一专栏解读为央行对于发改委“建议降准降息”的回应。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央行所用的“频繁降准”说法有另一种深意。

  “强调频繁运用的不合理,但是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应该还是可以的,这个属于对时机的把握要有艺术。”中国银行 (3.330, 0.01, 0.30%)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个实际上是央行做出的一个解释,在目前由于我国的汇率、流动性、外 汇储备的增减,这几个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总量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是比较慎重的,“不会轻易用,至少不会频繁使用。”

  至于关于降息降准的必要性,伍戈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适度区间,“上半年GDP增速处于6.7%的水平,目前没有降息降准的必要。但如果下半年经济 进一步下行,如何进一步适应银行间流动性的需要,适时降准,或者适时提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是一个逆周期调节的过程。”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中石化楚雄石油积极推进税控云平台建设助力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

上一篇:

个税改革将加速推进 养老二孩房贷利息负担有望抵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