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了解到,7月外储变动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了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解外汇供需平衡,以及货 币、资产价格重估出现上升。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外储下降反映了我国仍面临着一定的跨境资金流出压力,但从规模来看是可控的。
外储小范围波动
本报记者从外汇局了解到,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二是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三是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 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四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 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反之亦然。
对于7月末外汇储备规模下降41亿美元,外汇局方面表示,从7月份的情况看,央行向市场提供外汇资金以调节外汇供需平衡,货币、资产价格重估出现上升,外汇储备规模的小幅下降是上述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今年3月份开始,我国外汇储备连续两个月增加,5月掉头下降后,6月再度回到外储增加的轨道,并重返3.2万亿美元关口。
市场人士也认为,汇率变动影响料有限,不排除央行当月在掉期市场操作较多,增加其美元头寸,给外储“充值”。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7月上中旬开始,人民币汇率由弱转强。而本月外储的降幅并未显著扩大,意味着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有限。
与此同时,经谢亚轩测算,7月汇率计值因素的影响为+61亿美元,如果扣除该因素,央行官方外汇储备下降102亿美元,降幅小于市场预期。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表示,7月外储下降41美元,这客观上反映了我国仍然面临一定的跨境资本流出压力,但从规模上看是可控的,不会对储备总体安全造成威胁。
“从储备数据、7月外汇市场波动、储备投资收益、储备投资标的资产价格变化等多因素综合考虑,预计7月我国银行结售汇逆差可能在100亿~200亿美元之间,2016年结售汇逆差大幅萎缩的格局未发生变化。”韩会师认为。
“虽然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但结售汇等基本面数据并未发生明显恶化,且在监管层疏堵结合思路下,市场结售汇也没有明显偏离,因此外储基本处于小波动范围内。”法兴银行中国区环球市场交易部董事总经理何昕在近日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
今年以来,银行结售汇逆差呈现逐步收窄的趋势,5、6月银行结售汇逆差逐步收窄至125亿美元和128亿美元,此前1月至4月,银行结售汇逆差分别为544亿、339亿、364亿和237亿美元。
警惕贬值预期抬头
7月人民币汇率呈现先贬后升走势,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警示,外储减少,资本外流有所加剧,侧面体现出人民币贬值预期有抬头的趋势。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指出,降准引起的负债减少需要通过资产方的调整来平衡。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谢亚轩称,上述解释表明,汇率和资产价格仍是央行采用其他货币工具、延后降准时点的主要顾虑。汇率仍有贬值预期、跨境资本外流减缓导致降准工具使用的迫切性下降。
不过,在他看来,全球货币政策转趋“保守”的方向变化,有助于在中期缓解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申万宏源(000166,股吧)宏观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短期来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叠加外部环境动荡带来全球经济放缓的可能性,使人民币的压力仍较大,需警惕人民币贬值预期抬头。
但另一方面,英国、日本货币进一步宽松也推迟了美联储加息的时间,这将有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对外储也将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中长期看,维持年底人民币中间价在6.8左右的判断,预计四季度才是人民币汇率和外储压力最大的时点。
法兴银行则认为,英国退出欧盟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整体不大。尽管此时间不可避免将提升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的不确定性,但人民币汇率应不会大幅贬值,且中长期看,或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助力。中国央行或测试贬值限制,人民币未来一年料贬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