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上周初受全球经济衰退忧虑和美国计划进一步释放战略原油储备拖累,一度跌至半月低点。但随后因中国决定继续推出刺激经济措施和缩短新冠隔离时间、地缘政治经济局势、美国原油库存下降、以及美联储可能讨论放缓加息步伐,推动油价大幅反弹,但美国活跃钻井平台数增加,限制了涨幅。截至收盘,美国WTI 12月原油期货整周累计上涨0.18%,收报85.32美元/桶,当周最高触及87.12美元/桶,最低跌至81.30美元/桶。布伦特12月原油期货整周累计上涨1.93%,收报93.55美元/桶,当周最高触及94.35美元/桶,最低跌至88.75美元/桶。
美联储的激进加息路径可能开始压制劳动力市场的迹象开始浮现,这影响个人消费支出。美联储的政策路径让许多投资者担心,它可能会因犯政策错误和过度加息而使经济陷入衰退。对于美联储有必要抑制通胀,美联储官员的评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份报告称,评级机构惠誉已经削减了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并警告说,美联储加息和通胀将使经济陷入1990年式的衰退。与此同时,中国推迟发布GDP数据也令原油交易员的情绪承压,因为有关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的猜测意味着对原油的需求减少。此外,延续新冠肺炎零容忍政策可能会损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发布战略石油储备(SPR)的相关声明可能也给油价施加下行压力。美国总统拜登周三表示,美国将在年底前释放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并从中出售1500万桶原油,并详细说明在油价下跌时会补充原油储备的策略。拜登的计划旨在增加足够的原油供应,以防止油价飙升,从而可能对消费者和企业造成伤害,希望在11月8日的中期选举之前为自己争取优势。
然而,由于中国央行决定继续刺激经济,以及美国企业公布财报乐观,加之英国财政大臣亨特推翻了首相特拉斯的许多财政措施,推动市场情绪好转,美元大幅下挫,支撑了油价反弹。中国人民银行(PBoC)周初宣布将继续刺激经济,延长中期政策期限,同时连续第二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中国持续的货币政策将可能弥补高通胀和经济减速引发的全球衰退担忧所导致的需求减少。此外,有消息称,中国可能放宽对境外游客的检疫限制,从10天缩短至7天,这一消息提升中国原油需求可能增加的预期,也刺激了油价的飙升。
与此同时,乌俄军事冲突持续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大俄罗斯面临进一步制裁的风险,能源供应风险也进一步增强,也推动油价反弹。俄罗斯总统普京周三下令投入全国之力支持乌克兰战争,南部战略重地赫尔松当局则准备进行大规模疏散,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激战。
随着俄乌冲突事态的发展,俄罗斯能源对西方国家的供应量已急剧减少,目前七国集团(G7)和欧盟正试图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设置价格上限。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首席执行官Alexei Miller表示,对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价格设置上限的计划将导致供应中断。Mill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俄气公司把“已签署的合同”作为指导方针,然而“这种一边倒的决定违反了现有的合同,这将导致供应的终止。”俄罗斯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同时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若是俄罗斯的能源供应被切断,将扰乱全球能源市场,使世界各经济体面临更高的能源价格。
美国原油库存意外下降,且成品油库存也下降,表明消费需求回暖,支撑油价企稳反弹。美国原油协会(API)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当周,API原油库存减少126.8万桶至4.335亿桶,前值增加705万桶,预期增加155.1万桶;汽油库存减少216.8万桶,前值增加200万桶,预期减少200万桶;精炼油库存减少109.3万桶,前值减少456万桶,预期减少155万桶;库欣原油库存增加88.7万桶,前值减少75万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减少172.5万桶至4.376亿桶,预期增加138万桶,前值增加988万桶;汽油库存减少11.4万桶,预期减少111.4万桶,前值增加202.3万桶;精炼油库存增加12.4万桶,预期减少216.7万桶,前值减少485.3万桶;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原油库存增加58.3万桶,前值减少30.9万桶。美国上周战略石油储备(SPR)库存减少356.4万桶至4.051亿桶,降至1984年6月1日当周以来最低,为连续第58周下降。此外,上周美国国内原油产量增加10万桶至1200万桶/日。
另有有报道称美联储可能将就12月较小幅度加息进行辩论,引发了人们对美联储可能准备采取不太激进的政策立场的希望。这推动美国股市大幅上涨,迫使避险资金流出美元,进而支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华尔街日报记者尼克•蒂米奥斯(Nick Timiraos)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表示,美联储官员预计将在11月会议上再次加息75个基点,届时可能会讨论是否以及如何发出12月进行较小幅度加息的信号。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也表达了对过度紧缩的担忧,并表示现在是时候开始讨论放缓加息步伐,以避免因加息幅度过大而使经济陷入“非受迫性衰退”。